明朗中文播客

感恩节的传说故事

November 24, 2021 MLCCC
明朗中文播客
感恩节的传说故事
Show Notes

 明朗中文播客 第26集 《感恩节的传说故事》 

大家好, 我是明朗中文学校的中文博客播音员张安霓, 本期我来给大家讲述美国感恩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北美属于一个特别大的节日,特别是对于加拿大人和美国人来说,这个节日尤为重要。节日里与家人一起围桌吃火鸡,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亲人也都要在节日前赶来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不过,加拿大的感恩节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同,加拿大的感恩节是在每年10月的第2个星期一,而美国则是在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大家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吗? 追根溯源,感恩节和美洲古代的印第安人有关,特别是和玉米的种植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620年9月6日,一批英国清教徒难以忍受宗教的迫害,搭乘“五月花号”木船驶往美洲。他们在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袭击下在大西洋上漂泊了65天,最后到达北美殖民地的普利茅斯。

 当时正值冬季,气候严寒,田野寂寥。当地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帮助这些英国清教徒度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春天,印第安人还亲自教他们如何种植玉米和南瓜,饲养火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中国古话用来形容印第安人当时的做法也非常合适。受到帮助的移民来的英国人和这些印第安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因此,这年秋季玉米丰收,英国移民们举行了丰盛的感恩会,用烤火鸡和玉米糕点款待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也带着各种玉米制品、烤火鸡、南瓜馅饼、野葡萄以及玉米酒浆等参加晚会,人们欢唱歌舞,通宵达旦,欢乐无比。以后在每年玉米收获后的11月底,定居在这里的白人移民都要举行感恩会,家家烤火鸡,烹制玉米食品,来款待印第安人。长此以往,这种感恩会就成了一种惯例。

 美食在感恩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美食当属烤火鸡、南瓜馅饼和土豆泥。由于历史的缘故和人们的喜好,人人都赞成烤火鸡应为感恩节大餐的主菜。火鸡在烘烤时通常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不过,烹饪方式常因家庭和地区的不同而有着区别,使用的填料也就很难求得一致。

 感恩节的有趣传说

  快乐的女王

欧洲人自古就喜欢感恩,他们的感恩节名叫“收获节“,人们在那天感谢上帝对自己的恩赐。在16世纪某一年的收获节上,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正在吃烤鹅。这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沉没的消息传来,女王高兴不已,于是又要了一只烤鹅来庆祝。鹅从此躺枪成了英国节日餐桌的爱鸟~

 倒霉的火鸡

1620年,一批吃惯了鹅的英国人乘船流亡美洲。他们是主张改革的清教徒,不堪承受统治者的迫害和歧视。旅途的艰险使得最终只剩下50人。幸存者们刚登陆时饥寒交迫,正巧一群火鸡出现在附近,他们一看这家伙肉挺多呀,于是就抓了几只烤着吃了,从此火鸡就成了他们庆祝时的美食~来得好不如来得巧,火鸡你就是这么不巧~

 感恩节的起源

光吃火鸡也不是长久之计。美洲土著的万帕诺亚格部落本着“来了就是客”的精神,为这些英国人送去食物、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园。为表达感激之情,这些英国人用火鸡大餐,盛情款待印第安人,并与他们进行联欢,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最早的感恩节大餐

据说当时那顿感恩大餐非常豪华,除了英国人烤的火鸡,万帕诺亚格部落还带来了5只鹿,菜单中还包括一些印第安人种植的谷类食物,还有南瓜和传统的青玉米粒煮利马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感恩节美食还增加了土豆和馅饼。

 印第安人的“不感恩节”

好景不长,17世纪晚期,不堪压迫和宗教分歧的万帕诺亚格部落,由酋长菲力浦王下令对殖民地城镇发起进攻。印第安军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然而战局不到一年万帕诺亚格部落就宣告失败,部落也从此消失。自此,感恩节对印第安人来说是哀悼日。

  幸运的火鸡

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请求赦免一只即将成为感恩节大餐的火鸡,他想让这只火鸡成为自己的宠物。为了表达自己的“仁政”思想,林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赦免火鸡的传统延续至今,幸运的火鸡会被送往牧场,在那里度过余生。

  梅西百货的感恩节游行

梅西百货游行是从个上世纪20年代延续下来的感恩节传统。游行中的大型气球会在活动后被放开,先找到气球的人将获得意外奖品。即使在大萧条时期参与的民众也有一百万。1963年距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到一周时间,还是有很多民众参与游行。每年的气球主角都是明星或者卡通人物。

 感恩节比赛

 感恩节橄榄球赛堪比中国的春晚。这个传统从1876年开始,只在二战时中断过。最初,比赛固定于底特律和达拉斯进行,两支球队分别在主场迎战另外一支球队。2006年,美国橄榄球联盟将感恩节赛增加至三场,联盟中的三十二支球队都有机会出现在这场节日盛宴之中。

 感恩,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感恩节”——清明节

中国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大约起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与美洲感恩节一样,它们都承载着感谢与感恩,这个节日就是,清明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日子,其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和祭祖。人们会在当天前往去世亲人的墓地,带着鲜花“送给”去世的亲人,并向墓碑鞠躬。这不单单是一种形式,它更是一种表达对祖先尊重的方式。

中国有句话叫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就是,别人对你的像一滴水一样多的恩惠,你应当以涌泉一样多的恩惠报答曾经帮助你的人。这包括朋友互助之恩,老师教育之恩,父母生养之恩,等等。而清明节正是感恩来自祖先的血脉传承之恩,让人们多多感恩先辈们对我们的恩泽,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一代一代活的越来越开心与幸福。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当中,“恩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这样的词句才得以广为流传。

 感恩,更是报恩

中国传统文化中歌颂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进一步体现,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简单一点说,报恩的意思便是,别人在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你也应该在他有困难时帮助他。

 报不同的恩,在中文当中有着不同的叫法。报父母养育之恩叫做“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报知遇之恩叫做“忠”,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报朋友之恩,叫做“义”,陶渊明在诗中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结草衔环”这个成语广泛用于感恩报德,里面包含着老人在战场结草绳替女儿报恩以及黄雀衔玉环回报救命之恩的两个故事;“退避三舍”,最早来源是晋文公报答楚成王在他避祸流亡时的收留之恩;“一饭千金”,是古代名将韩信报答民间老妇在他走投无路时的一饭之恩。

 感恩父母之慈,还以孝;感恩主上之遇,还以忠;

感恩友朋之亲,还以义;感念夫妻之情,还以恩;

感念祖国之恩,还以爱。

这,便是中国的感恩文化。

 本文整理来源: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网

 最后祝明朗大家庭感恩节快乐!